

按行业惯例,一般将10万元左右的区间叫做走量价区,进入这一市场的车型是为满足用户基本需求,尽管近年来10万元产品标配率也有所提升,但还难以享受到领先的科技配置和动力总成等;而10—20万元是传统的主流价区,不仅是合资品牌在此深耕细则,近年来,势头强劲的中国品牌也基本在这一价位站位脚跟,但走线略微向下,大部分产品维系在15万及以内区间。
随着消费升级不断强化,用户对车型空间、动力以及定位有更高需求后,20万元以上的价位对于主流汽车品牌,包括大众、丰田、本田在内的合资品牌,吉利、荣威、传祺在内的自主品牌来说,20万元以上的区间已经成为关系未来成败的战略区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型SUV(包涵大五座以及七座SUV)。
当然,各车企的市场嗅觉自然无需质疑,不少品牌都已经推出中型SUV来抢占市场先机,但从产品投放和市场选择来看,各品牌的节奏还处于参差不齐,个中有异的态势。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企业们为了趟上消费升级的趋势,在中型SUV领域做了哪些努力?
来得早还来得巧
代表企业、车型:丰田(汉兰达)、福特(锐界)

提到中型SUV的翘楚,自然少不了提到汉兰达和锐界,这两台车在上半年分别有47087辆和35053辆的成绩,并且每月销量及其稳定。到如今来看,两台车从进入市场时间、产品层面价值都被很多后来者当做标杆。
在它们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在原有优势下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做了提升,例如汉兰达换装2.0T发动机,锐界以国产模式销售,大幅调低售价,这些都是它们竞争力的体现。
延续品牌双车战略
代表企业、车型:大众(途观L、TAYRON)、本田(UR-V、冠道)
从上市时间来看,这几台车其实都是相对较晚的,别说跟汉兰达比,也要晚于楼兰、昂科威等核心合资竞品,但大众和本田的打法依然是延续南北大众在轿车市场、东本广本在小型SUV的双车战略。
上汽大众推出途观L后,一汽-大众也将在下半年带来首台中型SUV——TAYRON;东风本田有UR-V,广汽本田也有冠道。暂且不讨论这些始终会存在的自相残杀,但双车战略有利于吸引销量朝着同品牌聚焦,也有利于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吸引力的提升。
一枝独秀型
代表企业、车型:别克(昂科威)

近年来,昂科威尽管荣誉参半,但销量却一直十分稳健。上市之初,因为有1.5T车型大幅降低售价以及高颜值、内饰具有豪华感等优势,一直备受消费者欢迎;同时,它在质量层面却又经常爆发出断轴、双离合变速器异响等诸多问题;上半年11万辆的成绩已经算十分不错了。
尤其是,别克SUV如昂科拉和昂科雷市场销量惨淡,且今年别克面临英朗、威朗等产品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昂科威一枝独秀的表现。
凑热闹型
代表企业、车型:斯柯达(科迪亚克)、起亚(KX7)

提到科迪亚克、起亚KX7以及现代胜达,这些车型的时候你脑海中是否需要想两秒才能想起它们的样子?相较而言,科迪亚克上半年2.7万台的销量还算看得过去,而起亚和现代推出的中型SUV基本处于卖不动的状态。单一车型的表现实则体现出各自品牌的地位,但市场需求仍在,竞争也是车企的天性,推出中型SUV也有完善产品布局的要求,只不过其表现只能凑个热闹而已。
写在最后:
消费已经升级之后的中型SUV细分市场,根据这些车企投放产品的市场销量来看,更能生动的反映出这些品牌在国内的不同吸引力。大众和本田在华布局相对较晚,但得益于体系能力的优势,也能延续它们在轿车市场的传统打法;斯柯达、起亚、现代等品牌从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却表现一直不温不火,与缺乏产品力无不相关。中型SUV市场对于厂家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产品表现如何,将会决定品牌形象和价值未来的走势。
面对行业大变革,唯有拥抱变化,东风日产多品牌、多赛道布局初显2021已去,2022已来。纵观整个汽车发展历程,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分别是流水线生产、汽车产品多样化以及精益的生产方式带来物美价廉的车型。而当下,咱们或许正在经历汽车的第四次大变革,也是这个时代变革的见证人。 |
试驾2023款欧拉好猫,限时钜惠2.2万元,体验与质感的双重提升随着“她经济”的崛起,女性用户已经成为了汽车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这也让国内的汽车品牌开始愈发重视女性用户的用车需求,在此之中,长城欧拉绝对是中国汽车品牌中率先喊出“专为女性用户而来”的第一人。 |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超日本,成为第一!怎么做到的?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跟在合资品牌后面学技术的我们,如今能够站在汽车出口市场的顶端,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汽车制造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