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豪车,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BBA,亦或者像是雷克萨斯、凯迪拉克这样的二线豪华品牌。其实在豪车市场,同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就比如保时捷,如果在价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的肯定就是保时捷而非奔驰。
其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保时捷为进口车,更多的是因为保时捷给人的豪华感比奔驰更强,汽车作为身份的象征,显然更多的土豪愿意为保时捷买单。中国市场,已经连续七年成为保时捷最大的海外市场,但是在今年,保时捷突然就不香了。
半年销量下跌16%,是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犹记得在2021年,保时捷意气风发,全球交付量首次突破 30 万台,达到 301915 台,这标志着保时捷新车交付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仅在中国市场保时捷2021年交付量就达到了95671台,同比增长8%,占保时捷全球销量的31.76%。
保时捷在华销量的不断提升,充分说明了国内土豪越来越多,根据此前相关机构发布的豪华品牌平均成交价排行榜可以发现,保时捷以77.54万元的平均成交价力压一众豪华品牌,位居第一。向来以加价闻名的雷克萨斯,平均成交价也仅为38.89万元,即便是奔驰,平均成交价也不过才42.86万元,与保时捷相差甚远。
尽管前些年保时捷在国内发展得顺风顺水,销量屡创新高,但是在今年,保时捷却罕见的出现了滑铁卢。今年1-6月份,保时捷全球销量为145860辆,同比下滑5%。而在中国市场,保时捷上半年销量仅为40681辆,同比暴跌16%,占保时捷全球销量的27.8%。
外界分析,保时捷销量下滑是因为疫情、供应链等因素影响,但中国市场的下滑幅度要远大于全球平均水平,这背后显然不仅仅是因为疫情原因。对于保时捷在华销量大跌,更多网友表示在情理之中。
“双标”割韭菜,保时捷玩“死”了自己
大众作为最懂中国消费者购车心理的汽车品牌,同样身为大众集团旗下的保时捷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保时捷的成功,可以说是充分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虚荣心。
就比如保时捷宁愿在马来西亚建厂也不选择国产,就是看准了中国消费者对保时捷纯进口的身份带来的豪华感,认定自己的品牌作为进口豪华车,更能彰显车主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
保时捷真的好吗?其实未必,作为均价超70万元的豪车,连全景影像这样的配置都要选装,其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并非保时捷所宣称的个性化定制。也正因如此,保时捷才维持了每辆车超12万元的纯利润。
更令人气愤的是,保时捷割韭菜就罢了,还在国内玩起了区别对待,这才是保时捷在华销量大跌的根本原因。保时捷电动转向柱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供应链的问题。
由于芯片短缺,保时捷无法预估电动调节功能相关芯片的到货时间,因此不得不将电动转向柱改成手动。于是,保时捷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电动转向柱改成了手动。而在海外,保时捷官网就明确标注了“因缺少芯片暂时提供手动转向柱”的字样,并给予用户500美元的赔偿。
反观在国内,保时捷先是隐瞒减配事件,被曝光之后又宣称后续会为用户免费升级自动转向柱,而最近保时捷又表示不予免费升级,只给出2300元代金券进行补偿,而用户在保时捷4S店选装电动调节转向柱则需要花费3万元。
都知道,从去年开始全球就爆发了芯片危机,保时捷因芯片导致产能不足其实也能理解,但就保时捷针对“减配门”事件的一系列骚操作来看,消费者气愤的并不是电动转向柱本身,而是保时捷区别对待的态度。甚至连2300元的补偿还是以代金券的形式,难道买保时捷的用户缺的是那2300元吗?想要的不就是保时捷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吗?至少现在看来,保时捷并没有表现出认错的态度,既然如此,在华销量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写在最后:
保时捷之所以成功,原因有很多方面,在背后最根本的还是受到了消费者的信任,以保时捷针对“减配门”事件的态度来看,保时捷正在渐渐丧失国内消费者对它的信任。塑造一个品牌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毁掉一个品牌只在朝夕,保时捷在华销量大跌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陈震携BJ40环塔冠军首战“黑级雪道”越野成功 李妮娜同框点赞随着北京近日的又一次持续低温,冬奥的脚步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 |
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沃尔沃概念车Concept Recharge成都车展中国首秀当科技飞速发展,电气化和智能化交织而来,人们对未来电动豪华车“脑洞大开”的同时,也面临着“纯电产品如何保障安全性”的全新命题。8月26日,第25届成都车展拉开帷幕,作为世界汽车历史上多项安全技术的发明者,沃尔沃汽车延续去年成都车展的主题“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带来全新纯电概念车Concept Recharge及多项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重新定义了新四化浪潮下的安全新标杆。 |
大众和小鹏共同开发的首款车型长什么样?去年7月份,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与小鹏汽车签署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大众汽车向小鹏投资约7亿美元,大众将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R)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4.99%的股份,并将在后者董事会中占有一个观察员席位。在合作初期将共同开发两款针对中国市场中型车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并将于2026年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