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1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59.8万辆,同比增长58.3%,环比增长7.8%。1-11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503.0万辆,同比增长100.1%。反观整个国内汽车市场,今年仅实现了1.8%的同比增长。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如日中天的大环境下,被誉为“汽车发明者”的奔驰反倒是没了存在感。奔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遇冷,一定层面上也代表了传统汽车豪强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光环消失,奔驰也卖不动
相比其它传统车企,奔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入并不少,其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多达五款,比绝大多数车企都多,但是反馈到销量层面,却少得可怜。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月,奔驰EQE销量仅为206辆,而EQA、EQB和EQC销量加起来更是仅有18辆,其中EQA为8辆、EQB为4辆、EQC为6辆。从数据上看,奔驰在电动车领域可谓举步维艰。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中旬奔驰还宣布对部分EQ车型进行了一波官降,涉及车型包含EQE和EQS,官降幅度高达5-23.46万元不等。然而,大幅降价的EQE和EQS并没有为其销量带来明显的正向影响。如果是在燃油车市场,奔驰能给出如此大的优惠幅度,肯定是一车难求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奔驰光环在新能源汽车上已经不再适用。

不仅仅是奔驰,老对手奥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遭遇也好不到哪儿去,今年前10个月国产奥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还不足1万辆,仅为9660辆。宝马的情况相对较好,1-10月份国产宝马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43303辆,但这样的表现也仅仅是一个二线新势力品牌所能取得的成绩。

是高端新能源汽车无人问津吗?显然不少,不论是“蔚小理”还是后起之秀极氪、AITO问界,都是定位的高端市场,但月销上万辆对这些新势力品牌来说并不困难。唯一的解释就是,BBA燃油车领域叱咤风云的影响力在新能源汽车上荡然无存,国内消费者宁愿为新势力品牌买单,也不认可BBA的新能源汽车。
放弃油改电,奔驰转型阵痛期还有多久?
事实上,传统车企想要转型新能源汽车,都要经历一段阵痛期,中国品牌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大多数中国品牌眼光看得更长远,抢先一步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以奔驰为首的百年汽车巨头,直到近两年才对新能源汽车重视起来,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品牌认同感。
对奔驰而言,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刻燃油车的辉煌,就必须拿出足够的实力,至少现在看来,奔驰对新能源汽车并没有足够重视。就比如在产品上,奔驰尽管有五款纯电动汽车在售,但除了EQE和EQS是专属纯电平台的产物外,剩下的EQA、EQB和EQC无一例外都是油改电,都2022年了还想以油改电糊弄消费者,能取得成绩才怪了。

更可怕的是,以奔驰现在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来看,奔驰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翻盘,也几乎不可能。根据奔驰的计划,将从2024年起投资超过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亿元)调整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生产网络,全面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换句话说就是,至少在2024年奔驰才会开始全面向电气化转型,而国内的比亚迪在今年3月份就已经完全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今年前11个月的销量更是超过了150万辆,连续三个月实现单月销量突破20万辆。待奔驰2024年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比亚迪恐怕已经成了一家年销3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巨头,奔驰已经错失了良机。

即便是与奥迪宝马相比,奔驰也是转型缓慢的一个。奥迪官方明确表示,将会从2026年起仅推出电动车,2029年起所有工厂生产零排放汽车,并于2033年起逐渐停止燃油车的生产。宝马更是计划到2023年将新能源汽车产品拓展到25款,2025年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等研发方面计划投入超过300亿欧元。

写在最后:
总之,奔驰想要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达到燃油车领域的地位,显然已经不切实际。未来奔驰想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立足,肯定不能单靠品牌号召力,因为奔驰新能源汽车相比竞争对手没有优势。奔驰的唯一出路就只能是放下身段,打造出货真价实的产品,以产品力、体验来打动消费者,而不是靠卖标来割韭菜,奥迪和宝马同样如此。
										不去刻意迎合潮流,致在ZR-V只为取悦年轻人在用户基数庞大的紧凑级SUV市场,近几年开始了豪华感和精致感的“内卷狂潮”,但大多内卷都是元素叠加、配置堆砌套路以营造一时的新鲜感。我们仍然期待一款在豪华感之上,对品质、细节、体验“卷出”新高度的车型出现。  | 
								
										现代汽车亮相首届智博会 开启未来移动出行新纪元2018年8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现代汽车携最新氢能源技术及智能网联系统亮相此次盛会,向社会各界展现出未来移动出行的发展蓝图。  | 
								
										小米汽车内饰首次曝光,真有人关心设计?更多关注的点还是价格跨界玩家造车在近些年来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众多跨界造车的企业中,受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小米。自从雷军在2021年宣布赌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每当小米汽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网上引起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