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传统燃油车市场,今年1月份的市场表现都不容乐观。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乘用车销量仅为129.3万辆,同比暴跌37.9%,环比下滑40.4%,无论同比增速还是环比增速都是本世纪以来的1月最低数据。
即便是持续数十年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1月份同样遭到了滑铁卢。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仅为33.2万辆,同比下滑6.3%,环比暴跌48.3%。
不过具体来看,合资品牌在1月份受到的销量下滑压力明显比中国汽车品牌更严峻。根据乘联会提供的销量排行显示,1月份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冠亚首次都由中国汽车品牌摘得,其销量下滑幅度也要明显低于合资品牌,合资车市占率的持续下滑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比亚迪、长安夺得冠亚,中国品牌已实现弯道超车?
根据乘联会的销量排名显示,在1月份,比亚迪狭义乘用车销量达到了14万辆,成功蝉联乘用车市场销量冠军。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也是销量排行前十的汽车品牌中,唯一一家在1月份实现销量同比增长的车企,同比增幅甚至还达到了47.1%,远超市场大盘。
令人惊喜的是,长安汽车在1月份的销量排行同样出彩,销量达到了11.7万辆,尽管同比下滑了18.5%,但也实现了对一汽-大众在销量上的首次超越,仅次于比亚迪,位居第二位,且跌幅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吉利汽车在1月份的销量同样持续超过上汽大众,达到了8.8万辆,位列销量排行的第四位。
在合资品牌阵营可以明显的发现,主流合资品牌的同比跌幅几乎都要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特别是上汽系合资品牌,同比跌幅都在40%以上,几乎遭到了拦腰斩。即便是同比跌幅最小的广汽丰田,跌幅也达到了30.3%。主流合资品牌尚且如此,二三线合资品牌在1月份市场表现就更不用说了。
整体来看,中国汽车品牌在1月份的总销量为64万辆,同比下滑31%,环比下滑40%;而合资品牌总销量仅为47万辆,同比、环比均下滑了45%。对此,中国汽车品牌在1月份的市占率又有了进一步提升,达到了49.4%,同比增长了4.3个百分点。
长安销量反超一汽-大众意味着什么?
在乘联会公布的这份销量排行中,最引人注意的其实并非比亚迪继续蝉联销冠,因为比亚迪已经在去年就实现了对燃油车的停产,成功完成了燃油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潜力远高于燃油车市场,且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几乎没有影响力,比亚迪能成为销冠无可厚非。
但长安汽车却不同,长安汽车的主要销量来源依旧是燃油车。根据乘联会在2月3日发布的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快讯显示,长安汽车在1月份新能源汽车预估销量为2.66万辆。由此可以看出,在长安汽车1月份的销量构成中,燃油车所占比例高达77.3%。
也就是说,长安汽车实际上是在合资品牌最擅长的传统汽车市场突出重围,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在与日俱增,但与传统燃油车市场相比,仍有着很大差距。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处于独一档外,剩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影响力和销量上几乎都是半斤八两。
但在燃油车市场,且不说有吉利、长城、奇瑞这样的一线中国汽车品牌,德系、日系、美系等合资品牌更是数不胜数,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品牌影响力,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长安汽车能在这些合资品牌最擅长的领域实现销量反超,代表着中国汽车品牌在燃油车市场赢下了与合资车的正面对抗,并非弯道超车。
写在最后:
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1月份的国内汽车市场是悲观的。但随着疫情的结束,国民日常生活渐渐步入正轨,车市实现全面复苏并不会太久。同时也可以见证,更多的中国汽车品牌在销量上实现对合资品牌的反超,试想一下,待汽车销量排行榜前三甲都由中国汽车品牌垄断的那一刻,国人还会迷信合资车吗?
新势力7月成绩出炉,理想创纪录,问界翻五倍,小鹏掉队严重?随着8月份的到来,头部新势力品牌第一时间就公布了在7月份的成绩单。从整体表现来看,主流新势力车企都在7月份完成了同比增长,甚至不少新势力品牌还创下了历史销量新高,呈现出了淡季不淡的特征。 |
破解能量密码,释放顶级效能,星途ET-i全擎超混燃擎出世1月7日,“星核动力ET-i全擎超混”技术正式官宣发布,代表着EXEED星途正式进入新能源混动领域。该项技术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之一,在整个技术攻坚期间,星途汽车的工程师们攻克了系统结构复杂,发动机控制、变速器控制、驱动电机控制以及整车控制深度耦合的众多难题,开创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国混合动力新路径。 |
是期待还是看热闹,“阉割版”特斯拉FSD上线,还能有多大实力?春节刚过,比亚迪就甩出了全民智驾的“王炸”,且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之前,长安汽车也给出了自己的智驾方案。毫无疑问,从今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卷的不再是简单的价格,而是智能化体验,特别是在高阶智驾领域的竞争,将来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