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2023年以来,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就在愈演愈烈,“油电同价”在今年看来,已经成为现实。对新能源汽车来讲,要想完全取代燃油车,仅在价格上与燃油车齐平显然还不够,毕竟充电时间这一硬伤至今仍未解决。
所以说,新能源汽车要想进一步提升市占率,就必须在价格上进一步做出让步,而如何在不牺牲配置体验的前提下将新能源汽车价格打下来呢?新一轮电池革命或许就是最优解。
磷酸铁锂电池将迎来爆发
都知道,一台纯电动汽车最大的制造成本就是源自于动力电池,而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也主要分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者各自的代表就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各自的优劣势都非常明显,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大,充电快,但成本高、不安全;磷酸铁锂电池虽然便宜,安全性也更高,但在续航和充电时间上又比不上三元锂电池。
综合来看,三元锂电池似乎更顺应当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毕竟也没办法拒绝三元锂电池在高密度与耐低温上的特点。可从近几年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变化趋势来看,磷酸铁锂电池似乎更受欢迎。
在2021年以前,三元锂电池装车量一直都是压过磷酸铁锂电池一头,但从2021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就实现了逆袭,全年市场占有率达到51%。到了2023年,根据前三季度国内电池装车量的数据统计,磷酸铁锂电池的总装车量已经达到68%的市场占比,且同比增速接近50%,似乎一切都在表明,磷酸铁锂电池更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
便宜是磷酸铁锂电池最大杀招
面对磷酸铁锂电池持续走高,最坐不住的莫过于宁德时代了,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三元锂电池已经与宁德时代深度捆绑,如果三元锂电池影响力和市占率持续下滑,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地位势必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实,磷酸铁锂电池之所以能够持续走高,背后的根本就是在价格上要比三元锂电池更便宜。开头我们说到,一台纯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中,动力电池占据了近四成比重,控制了动力电池成本也就意味着将整车制造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在面对不断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就会取得在价格上的莫大优势。
虽然电池级碳酸锂自去年年底到今年下半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价格腰斩,一路从60万元/吨,下探至接近15万元/吨的水平。但三元锂电池在制造成本上还是比磷酸铁锂电池高出不少,秉承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宁德时代也不得不在磷酸铁锂电池上下起了功夫,旗下的M3P电池、神行电池,磷酸铁锂混搭三元锂电池包,甚至钠电池,都是宁德时代围绕更低动力电池制造成本做文章的表现。
可以预见的是,在宁德时代加入磷酸铁锂电池阵营后,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占率在未来还会持续上涨,而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竞争的加剧,新能源汽车的终端售价也必定会迎来进一步下调。至于磷酸铁锂电池只会搭载在低端车上的谬论,也被仰望U8这一百万级豪车打破,据了解,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也将首次搭载在仰望U6上。
更何况,曾经磷酸铁锂电池续航短、充电时间慢等短板,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有效解决。就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为例,通过叠片工艺,使得电池整包的容量密度不至于被三元锂电池拉开太大差距。
至于在快充方面,虽然400V快充基本已经到了磷酸铁锂电池快充的天花板,与三元锂电池800V快充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比亚迪也已经拿出了一套“双枪充电”的方案,展示了一波“1+1=2”的等效800V快充的操作,让磷酸铁锂电池的充电短板也到了妥善解决。
所以,车市价格战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动力电池之间的战争,一直在磷酸铁锂电池阵营深耕的比亚迪,也正是吃到了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更低的优势,从而可以让旗下车型在终端价格上比对手更占优势。
写在最后:
虽然在短期内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也并非能够高枕无忧,毕竟三元锂电池目前在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突破,只是碍于成本问题无法大规模普及,一旦未来三元锂电池成本得到了控制,磷酸铁锂电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至于其他的钠离子电池、石墨烯电池,更多的还是噱头。
转型升级是主旋律!众泰祭出“智美中国车”,迎合车市变革有熟悉众泰的朋友应该知道,2018年是众泰汽车的品牌重塑元年,年初发布的“412”品牌战略也将成为众泰汽车未来三年品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之所以众泰汽车要在今年主动拥抱改变,无疑是因为中国车市处于大变革的阶段特性所定,而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取得飞速发展的众泰汽车,在研发、设计以及营销多个层面均有一定实力的积累,从内而外也有条件支撑它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
龙虎相争必有一战!唐DM和P8到底选谁?在中型插电混动SUV这个细分领域当中,WEY P8和比亚迪 唐DM颇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寂寥。这两款车型是各自品牌当中技术最全,售价最高的旗舰车型——先有唐DM潜龙在渊,后有P8虎视眈眈,龙虎相争必有一伤? |
在北美风生水起的斯巴鲁,为何在国内市场水土不服?最近,斯巴鲁与庞大的纠纷告一段落。这是一起再简单不过的行业纠纷,随着经销商巨头庞大汽车的经营危机,斯巴鲁便想将斯巴鲁(中国)的全部股权回购,以此更好地在国内市场经营斯巴鲁品牌。确实,在过去的几年,斯巴鲁(中国)的业绩惨淡,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斯巴鲁进口量仅为9822辆,同比下滑36.38%,国内市场占有率日渐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