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长城联手宝马并成立光束汽车的消息从爆点等级来看,应该属于刷屏级。在重庆森林看来,长城牵手宝马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属性,那就是“中国特色”!为什么这么说?
长城是百万级汽车企业,尤其是在SUV和皮卡领域更是当仁不让的龙头,对市场的解读功力可谓深厚;宝马是在中国发展得最成功的的豪华品牌之一,3系、5系、X1、X3、X5清一色的畅销车也生动展示了这个品牌对中国人脉搏的把握很准。那么当这两个“狠角色”搞在一起之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又会点燃哪些人和事的“G”点呢?
带来品质升级、触手可及的新能源汽车?
从定位来看,长城是为数不多拥有豪华细分产品的中国品牌,而宝马更是全球领先的豪华品牌,有理由相信,二者联手打造的光束汽车其产品体验也应该属于上乘,其续航、个性化造型、品质保障以及车身轻量化等新能源汽车等核心价值层面应该会与目前市场在售的电动车有质的飞跃。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在售的高端电动车,如特斯拉和蔚来等产品,要么是价格过于昂贵,要么是噱头高于实际体验,对于日渐理性的中国消费者来说,都很难成为“大众之选”。随着宝马技术的加入,它能与长城原本在品质以及成本控制上的优势精密互补,二者联手也更有实力带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且能够消费得起的高质量新能源汽车。
如果说品质升级且价格触手可及是基础要求,那么,结合长城汽车以及宝马在中国市场如今的风生水起来看,未来光束汽车的产品在符合中国特色需求上也值得期待。例如宝马对中国人三厢车情结的把握、对豪华性能车增长需求的把握,长城对国人喜欢SUV、空间、设计的充分迎合,都足以支撑这点。
助推长城甚至中国新能源汽车向上?
任何合作的确立,都是合作双方实力的体现,宝马联手长城,会让市场重新审视长城的新能源技术实力和储备。目前,积分问题甚至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储备让业内对长城汽车有一些生疑,造成这种原因,很有可能是长城汽车过去几年在SUV领域的过于火爆,让所有人只关注到了其高光面,其实,长城汽车本身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是走在中国品牌前列的。
例如,长城汽车已投资超过10亿元研发动力电池,已建成电芯、机理分析、PACK、BMS试制试验室以及电池试制车间、试验中心、分析中心等,还有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欧拉,也即将推出全新车型欧拉IQ,其350km的最高续航和动力系统最大功率120KWh的参数,也均处于同级车前列;
不仅如此,诞生在全球领先的Pi4平台的WEY P8也展示了长城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过度阶段对消费需求的把握,这就表明长城不仅在燃油车有实力,在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上的积累也在齐头并进。
同时,无论是哈弗还是WEY品牌,最终都要走向新能源之路,再加上光束汽车、欧拉品牌的深入合作,长城实际上是通过与宝马的一次联手,成功打造出了“三箭齐发”之势,光束、欧拉和哈弗以及WEY三种品类将瞄准不同细分市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核心竞争力都是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安全以及设计的领先优势。
最后结合到整个产业来看,长城汽车未来的电动化和欧拉的发展,不仅是光束汽车给消费者带来全新选择;也将以中国合资股比政策调整后首家合资企业的身份肩负起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的使命。并且,对于整个中国市场未来有合资准备的企业来说,研究光束汽车以及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技术应该是它们的必备功课。
写在最后:
长城与宝马的牵手,长城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必将得到提升,而宝马也将通过长城赢得中国新能源市场更多份额,双方将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推出更多的“中国特色”新能源汽车;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务实的地方还是在于合资之后,市场上出现的体验更好的新能源产品包括国产后的电动MINI等车型。
Formula-E罗马站圆满结束,DS车队摘得桂冠!DS维珍车队的车手山姆·伯德,在刚结束的FE 2017-2018赛季罗马站比赛中取得历史性胜利,这也是他在FE比赛中夺得的第七次胜利,凭借本次夺冠,DS维珍车队目前在车队和车手积分榜位列第二。 |
齐飞众泰T500首席品鉴师鉴赏盛宴收官重庆齐飞巴南区八公里轻轨站4S店在3月4日开展了众泰T500品鉴会活动,活动现场十分火热,当天现场预售32台T500,这个成绩离不开众泰T500高性价比的原因,自从上海车展披露外观之后,T500就是众泰的明星车型,人气话题居高不下。而T500作为革新之作,众泰汽车在其身上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不仅是外观内饰进行原创设计,更是联合德国博世(Bosch)及英国米拉公司(MIRA)进行自动紧急刹车系统AEB测试和底盘操稳调校,对众泰T500进行最专业的性能提升和产品优化。值得一提的是,众泰T500更早之前在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风阻测试中取得了0.33的优异成绩。三大测试逐步提升了T500的产品力,众泰力争打造国民爆款 |
气囊减配,说特斯拉歧视中国用户,冤不冤?《论语》季氏第十六篇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不均,不公平的对待往往最让民众愤慨,同时也破坏社会和谐。近日,有关国产特斯拉区别对待中国用户的报道又把这个自带流量的品牌,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