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汽车和摩托车资讯分享

Car and motorcycle information sharing

气囊减配,说特斯拉歧视中国用户,冤不冤?

  • 240
  • 2022-01-10 15:37
  • 0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不均,不公平的对待往往最让民众愤慨,同时也破坏社会和谐。近日,有关国产特斯拉区别对待中国用户的报道又把这个自带流量的品牌,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

中国车主“不配”得到膝部气囊保护?

近日网友反馈,在把自己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主副驾驶座椅安装膝部气囊的部位打开后,找了半天一无所获,原来这台车本来就没有配备膝部安全气囊。但在此之前,他特意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在国外的Model 3是装备有膝部气囊的。

而更让车主觉得不爽的是,就为何没有配备膝部气囊的问题咨询特斯拉客服时,工作人员竟然称这并不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发生意外时膝部气囊对整车的安全保护作用也不高,所以国产的特斯拉都没有配备膝部气囊。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的网友表示,前前后后出了那么多事情,特斯拉本来就不安全;又有网友说,安全问题先放一边,关键是为什么要区别对待中外消费者?难道中国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就该被忽略?……

的确,如果如特斯拉客服所言,膝部气囊意义不大,那为何国外的版本又要装备呢?

毕竟安全气囊的重要性几乎路人皆知,作为被动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头部气囊、座椅气囊、侧气囊还是膝部气囊,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都能够直接且最大程度地减少车内乘员受到的伤害。

当然,安全气囊虽然多多益善,但也涉及到不菲成本。所以在价位不同的汽车身上,安全气囊的配备有所区别也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但放眼市场主流车型,紧凑级车型中,大众速腾、本田思域、丰田卡罗拉、丰田雷凌、丰田RAV4荣放、福特锐际以及哈弗大狗均有配备,参考国产Model 3的价格(入门版落地价26万左右),其他品牌车价甚至比它便宜一半的车都有膝部气囊,确实比特斯拉厚道多了。

而价格比较重叠的中型车或SUV配备膝部气囊的车型就更多了,包括比亚迪汉、丰田凯美瑞,大众帕萨特、大众迈腾、丰田亚洲龙、别克君越、丰田汉兰达以及大众探岳等等。当然其中很多也是中高配车型版本才有,但人家至少有啊。

特斯拉的“减配”似乎情有可原?

不过单看特斯拉中国版本的膝部气囊“减配”后果,特斯拉工作人员称其并不影响整车安全性的说辞也并不全是忽悠或者“耍流氓”。毕竟,在2020年中保研公布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碰撞测试评价中,其车内成员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两项获得优秀(G)评价。尽管主要因为没有膝部气囊的关系,使国产Model 3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的“腿部和脚部”项目评价拖了后腿,但也得到了A(良好)的评价,其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整体评价也是优秀(G)。

而且从中保研发布的碰撞测试图片及视频来看,Model 3在最难应对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虽然左前车轮脱落,但并未侵入乘员舱,气囊也正常弹开;A柱没有断裂,车门依然可以正常开关。可以看出国产Model 3车身刚性、碰撞保护方面总体还是值得信赖。

非常有意思的是,装备有膝部气囊的Model 3 在欧洲E-NCAP(可理解为欧洲的C-NCAP)和美国IIHS(和中保研测试标准相似)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里,反而A柱弯折角度较大,驾驶员腿部的受入侵程度也较大(比国产版本)。也就是说,价格更贵,配备有膝部气囊的进口版Model 3反而安全防护还更差,怪不得之前购买进口版本的Model 3车主无奈自嘲,原来我们才是真韭菜。

特斯拉真正的问题不在“减配”

其实比起安全气囊的中外有别,从安全测试上来看并没有太严重的影响,只是区别对待会让中国消费者感觉被轻视。但至少实际危害程度不如此前曝光的特斯拉一系列事故,包括频发的电池起火自燃、行驶中保险杠脱落、触摸屏失灵,最严重的还有夸大宣传“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因为系统失灵产生的撞车事故等等。

但这些并不妨碍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2021年特斯拉全年的销量应该会在45万辆左右,几乎占其全球销量(93.62万辆)的一半,也远远把其他新能源车及造车新势力甩在身后。或许正因为中国消费者的这份“偏爱”,中国市场的格外“宽容”,才让特斯拉有底气为了省成本而在中国产品上区别对待。

试想,如果特斯拉此前的一系列负面消息,尤其是出现用户伤亡的安全事故能引起更多重视,这个品牌还敢如此我行我素吗?或许可以说,很大程度上,特斯拉在中国车市的“特权”,也是消费者给惯出来的。中国汽车消费者,还是需要更加理性成熟。不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享到:
全部评论 (0人参与)
请控制在100字以内。
猜你喜欢

长安启源A07第三季度上市,能否突围20万级轿车市场?

要说最近几年在设计上令人最惊艳的车企是谁,想必长安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了。从2018年长安CS75 PLUS上市开始,长安汽车的设计就一直广受业内好评,近几年推出的新车中,无论是UNI家族的“KTV”组合,还是深蓝品牌的SL03,都是仅靠着外观设计俘获了一大批消费者。

奇瑞要为汽车“智商”升级,构建全新智能移动出行新生态

适逢全球汽车产业浪潮涌动,中国汽车制造业也无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面临新的挑战。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汽车产业变革就成为了热门话题。众多转型路线中,智能化被锁定为行业的一个突破口,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代表之一的奇瑞,也将目光投向了智能互联技术。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合作伙伴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布局电池原材料供应链

【2022年3月21日,北京】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华友钴业和青山集团签署两份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以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电池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强在快速增长的电动出行领域的竞争力。此次合作旨在实现成本优势,确保原材料供应,实现透明、可持续的供应链,同时加强在包含前驱体、正极材料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协同。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也占据了动力电池的大部分成本。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实现集团电池成本降低30%-50%的长期目标,同时通过技术协同不断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等关键性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与华友钴业和青山集团组建一个专注于镍、钴原料生产的上游合资公司。同时还计划与华友钴业建立专门从事镍、钴硫酸盐精炼、前驱体加工和正极材料生产的下游合资公司,以支持大众汽车在中国

安全登录 ×
车轱辘用户登录,请输入登录信息!
  • 快捷登录:
© 2017-2020 车轱辘(www.chegood.cn) 技术支持:重庆互联网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1923号 版权所有 渝ICP备17016055号-1
QQ在线:151055810  邮箱:1510558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