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这是长城旗下魏牌CEO李瑞峰对增程式汽车的看法,并配图:“我想不通”,正式拉开了与华为余大嘴的对线。
李瑞峰之所以公开批判增程式汽车,就是因为余承东前段时间公开表示增程式汽车比混合动力汽车更强,并得到李想转发,由此开启了增程式和混合动力汽车谁更强的争论。那么,增程式汽车是否真的像李瑞峰说的那样不堪呢?
增程式技术并非新技术
李瑞峰说增程式技术落后的出发点,其实还是增程式汽车在100年前就已经诞生,所以说增程式并不是什么新技术,甚至比燃油车历史都要更悠久。虽然增程式汽车诞生很早,但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节能减排的概念,随着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增程式技术就渐渐的被人遗忘。
而近些年来受节能减排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就销声匿迹的增程式汽车再一次走上了家用车的历史舞台。相比纯电动汽车而言,增程式汽车不仅没有续航忧虑,还能上绿牌,这样的特性在限牌城市无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随着理想ONE的成功,也让市面上出现了更多增程式汽车,赛力斯、岚图等新势力品牌,都纷纷入局增程式领域,理想汽车和AITO更是一门心思的发展增程式,且还取得了不俗的销量表现。
增程式到底好不好,这得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从用户的角度看,就如上文所说,增程式的确有效解决了纯电动汽车里程焦虑的最大痛点,至少在动力电池技术没取得重大进展之前,增程式仍会有很大市场。
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增程式的确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增程式汽车说白了就是相当于让一台电动车背着一台发电机,在任何时候发动机都不会直接介入去提供动力,任何时候都是电力在直接驱动这辆车,这也就是为何理想ONE在馈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高达8L的原因。
新势力无法研发插电混动技术
相比增程式简单的工作原理,混动汽车则要复杂得多,既有丰田THS、本田i-MMD这样的油电混动系统,又有比亚迪DM-i、长城柠檬DHT这样的插电混动系统,这些混动系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省油。
为了达到省油的目的,市面上的混动技术设计都非常复杂且难度极高。就比如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当DM-i车型电量充足时,就相当于一台纯电动车,电机的动力供应足够在各种路况下行驶;而当电量不足时,DM-i车型就会根据系统工况,自主判断用电还是用油,亦或是油电协同。
不难看出,DM-i混动系统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都要比增程式更复杂,其背后的付出也会更大。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显然没有这样的研发实力以及研发周期,这才不得已直接采用技术含量更低的增程式技术。
魏牌CEO“想不通”的背后是嫉妒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话题,魏牌CEO李瑞峰贬低增程式的动机,更可能在于明明你的技术不如我,凭什么取得了比我更好的销量和市场关注度?
毕竟理想ONE在6月份交付量达到了11496辆,理想L9更是上市仅3天就斩获了超3万辆订单。而问界M5的市场表现同样不俗,在6月份交付了7021辆,问界M7在发布后的4小时内,订单量就已经突破2万辆。
反观魏牌这边,6月份销量仅为2887辆,即便是在长城汽车这边,在6月份也仅是售出了12680台新能源汽车。更重要的是,理想ONE、理想L9、问界M5以及问界M7在定价上并不便宜,更多的是针对高端市场,而魏牌这边主要就是针对30万元以下市场。
所以魏牌CEO心里就不平衡了,明明你的技术不如我,凭什么取得了比我更好的销量和市场关注度?
写在最后:
不管是增程式也好,还是传统油电混合动力也好,其实都只是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转型期间的过渡产品,未来汽车的最终发展方向还是纯电动汽车。李瑞峰与其有功夫在社交平台和余承东对线,倒不如好好想想为何自家的魏牌得不到用户认可。
后起之秀被打压!新能源将迎来倒闭潮?买车再等等!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市场的后起之秀,终究是没能扛住市场的打压! |
一汽丰田2023款亚洲龙,智极新境旗舰“加新”IT’S TiME此刻,智未来!5月25日,一汽丰田“智·美 双极”旗舰轿车2023款亚洲龙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为19.98万元-27.98万元,全系包括2.0L燃油、2.5L燃油和2.5L智能电混双擎三种动力版本,共10款车型,将以“智能电混双擎、T-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Toyota Connect智能互联”三大智能技术为核心,彰显大胆突破、匠心求臻的B+级轿车价值典范,为忠于自我的都市新中产带来极境求精的出行生活。 |
猜猜汽车圈必上今年315晚会名单有哪些?回首2017年的315晚会,可谓是触目惊心。除冷却器密封垫质量差的雪佛兰科鲁兹,自动驾驶不自动的特斯拉,转向助力失效的东风风神A30……这些在2016年被频频投诉的汽车,都“荣登光荣榜”,无一幸免。反观2017,大新闻几乎在每个月都会上演,殊不知,这些涉事车辆也在所难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