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不仅养活了所有中国车企,更是养活了不少外资品牌,不少汽车品牌都高度依赖中国汽车市场,也有部分车企虽然在国内表现平平,但在全球市场却大杀四方。
不过,中国汽车市场再大,也仅占了全球车市的三成份额,这也就是为何所有中国车企都想走出国门征战海外市场的原因。近日,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也已经出炉,相比往年的排名,今年的这份榜单格外引人注目。
前三甲依旧是熟悉的配方
首先就是上半年全球销量最高的前三甲了,依旧是丰田、大众和现代起亚集团,其中,丰田在上半年的全球销量达到了541.98万辆,同比增长5.5%,比第二名的大众集团高出了超100万辆的销量,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全球销量王的地位。
来到大众这边,虽然近年来销量被丰田反超,但大众毕竟是一家全球最具实力的汽车集团之一,旗下子品牌更是数不胜数,全球销量自然不会太差。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为437.22万辆,同比增长12.8%。
具体来看,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大众集团在欧洲、北美、南美、亚太、中东及非洲等市场的同比增速均超过10%,但是在中国市场销量却出现了小幅下滑,上半年累计销量为145.19万辆,同比下降约2%。
最后就是现代起亚集团,韩系车近年来在国内的落寞有目共睹,甚至还关闭转卖了不少国内工厂。但在全球范围内,现代起亚集团的表现却仅次于丰田和大众,上半年累计销量更是达到了365.73万辆,其中现代汽车销量为208.15万辆,起亚销量为157.59万辆。
反观在国内汽车市场,无论是北京现代还是悦达起亚,表现都差强人意,其中北京现代销量为12.3万辆,悦达起亚销量为5.79万辆。要知道,曾经的北京现代可是一家年销超百万辆的主流合资品牌,即便是起亚,国内年销量也一度可突破60万辆,如果不是韩系车在国内走下坡路,现代起亚集团的全球销量甚至还会反超大众。
中国车企首次入围前十
在丰田、大众、现代起亚集团之后,依次就是雷诺-日产-三菱联盟、Stellantis、通用、福特、本田、铃木以及比亚迪了。其中,中国市场并非Stellantis的主销市场,铃木也早就退出了国内车市,由此不难看出,对于部分汽车集团而言,中国市场的确不是那么重要。
不过,在这份榜单中最亮眼的还是比亚迪了,首次入围了全球销量排行榜前十,让比亚迪成为了首家进入全球销量排行前十的中国汽车品牌,且与排名第九的铃木也仅只有27万辆的差距,按照比亚迪目前的销量增速来看,最快在年底最迟在明年,比亚迪销量就会反超铃木。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在2021年的时候,销量甚至连前20名都未能进入,2022年就已来到了第16名,今年上半年更是直接反超了奔驰和宝马,直接挤进了前十,几乎每年都在向新的台阶发起挑战。
与此同时,另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表现同样不可小觑,上半年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88万辆,随着产能的不断提升,相信未来全球销量排行榜前十中,也必有它的一席之地。没错,这家车企就是特斯拉,上半年88万辆的成绩已经来到了全球销量排行榜的第15位,随着特斯拉更多超级工厂的建成,特斯拉的销量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势必会让传统汽车集团压力倍增。
写在最后:
在上半年全球销量排行榜的这份榜单中,我们看到了不少汽车巨头的没落,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反倒是以比亚迪、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这也充分说明了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取代燃油车,而新能源汽车正是中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车轱辘也希望有更多中国汽车品牌出现在这份榜单中。
车市内卷波及MPV市场,为何新势力品牌对MPV如此痴情?相比轿车和SUV市场庞大的体量,MPV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一直比较低调。即便是二孩、三孩政策开放之后,适用于家用的MPV也没能掀起太大波澜,反倒是加剧了中型SUV和中大型SUV市场的竞争。 |
开放合作 共赢未来 福特汽车连续第五年参加进博会(中国上海,2022年10月24日)随着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进入倒计时,连续第五年参展的福特汽车宣布将在本届进博会上首次展出两款全球重磅车型——纯电皮卡F-150 Lightning和传奇硬派越野SUV Ford Bronco,向中国消费者展示福特品牌全球最新力作和独特品牌魅力,并充分倾听来自中国消费者的反馈。除此以外,更有美式超豪华私享座驾林肯领航员壹号、传奇电跑SUV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超性能越野皮卡全新一代福特F-150猛禽,和大型高性能智慧旗舰SUV福特探险者等多款已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标志性车型,通过进博会舞台展示福特汽车深入聚焦电气化、智能化、打造独特消费者体验的最新成果。 |
践行为国民造好车理念,五菱在周末又和用户玩在了一起提到五菱,大多数人的评价就是“人民需要什么车,五菱就造什么”,五菱虽然在产品上算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五菱的造车理念就是“接地气”。多年来,五菱都在深挖用户需求,以中国百姓都能买得起、用得好的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