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称为“全民智驾元年”,比亚迪、小鹏、零跑等车企纷纷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更低端的市场,主打一个“智驾平权”。然而,行业对“高阶智驾”仍缺乏权威定义,部分车企对“智驾”的过度宣传,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产生认知误区,认为智能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从而引发悲剧。
在上海车展开幕的前一周,工信部就发布了一则公告“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应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适逢五一假期来临,新一轮自驾潮和返乡潮也正式来临,谨慎使用智驾的呼声也变得空前高涨。
“高阶智驾”并不等于“自动驾驶”
“车流量大,请勿使用智能驾驶”、“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近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高速公路电子屏上类似提示语明显有所增加,原因就是近年来因为所谓的“高阶智驾”引发的悲剧越来越多。
客观来讲,随着科技的进步“高阶智驾”确实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驾驶负担,但同样也因为车企在宣传时将辅助驾驶往“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方面夸大宣传,诸如“从车位到车位”、“高速智驾接管”等营销话术频频出现在车企广告语中,从而让消费者高估现阶段的辅助驾驶技术,认为当下技术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从而在开车时产生了松懈。
但是,无论车企如何宣传,当下所有“高阶智驾”都是L2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主打一个“辅助”功能,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方向盘。但多数用户因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产生“技术依赖”,甚至出现高速睡觉、刷手机等行为,这种行为看似很危险,实则一点也不安全,此前小米SU7的悲剧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另外我们要知道的是,目前市面上所谓的高阶智驾系统,无论是带激光雷达的智驾系统还是采用高清摄像头配合算法的纯视觉处理方案的智驾,再先进的激光雷达和算法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眼的观察和判断,将生命交给所谓的高阶智驾即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
五一假期如何正确使用“智驾”?
虽然现在的所有的智驾系统都还处于L2级自动驾驶辅助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五一假期或平时自驾游时的确能够减轻驾驶负担,所以这里也不是奉劝大家完全不要用智驾系统,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谨慎使用。
就比如上文所讲的,使用智驾时双手不要离开方向盘,注意力同样也要高度集中,以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件。另外,大多数智驾系统在面对复杂路况时往往会出现“功能降级”,甚至让智驾系统自动退出,这时候就需要驾驶员时刻做好接管的准备。
而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无论自己的车有没有带激光雷达,都建议不要开启智驾功能,特别是大雨、大雾等场景,会干扰摄像头和雷达感知,从而增加安全隐患,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为驾驶都尚且需要减速慢行,更何况L2级的智驾呢。
总之要明确一点,现在所有“高阶智驾”系统都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并不等于可以自动驾驶。而当“人机共驾”已悄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出行时,各地提醒驾驶人慎用智能辅助驾驶,也并非是对科技进步的否定,而是对安全责任的重申。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车企在宣传车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时,要注明辅助驾驶的使用限制,强化车主的驾驶意识,不要动不动就宣传“遥遥领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解放双手”等误导性术语。
写在最后: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零事故”,但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技术、法规与用户意识的同步进化。五一出行高峰不仅是车流的考验,更是对全社会智驾认知的试金石。唯有保持对技术的理性敬畏,方能真正驾驭这场变革,让“智能”与“安全”并行。
关税增加25%的林肯MKZ还值得购买吗?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仍在继续,中国政府面对美国如此嚣张跋扈的贸易保护行为并没有示弱,而是在最近连续出台了多条政策进行了有力的还击,其中包括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汽车加征25%的关税。 |
《穿西装的汽车人开了窍,玩起互联网比互联网公司还皮》刷朋友圈已成为很多人打开微信的必备动作,尤其是寂寞党看到朋友圈突然出现的红点刷新提醒,甚至会有欣喜的感觉,这就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的依赖。 |
新能源产品缺失,燃油车口碑崩塌,陷入两难的长安福特还有救?在国内汽车市场,长安福特一直都是被福特“偏爱”的一个,福特中国往往都会将最新的技术以及最新的车型投放到长安福特这边。当然,曾经的长安福特也没有愧对福特对它的“偏爱”,巅峰时期年销量一度可突破90万辆,距离百万辆大关只差临门一脚。 |